close

葛蕾西˙艾倫殺人事件 

  • 作者:S. S.范達因
  • 譯者:鄭初英,陳正益
  • 出版社:臉譜

  范達因,在西方推理界中是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人物。除了推理小說之外,最著名的就屬他的「范達因的推理小說二十條法則」。美國古典推理大憲草起草人,這本書的開頭是這麼介紹范達因的。他本人是一個藝術評論家,後來才跨足推理界,並創造了菲洛˙凡斯,這個鼎鼎大名的業餘偵探,同時是個藝術鑑賞家。

(維基百科,關於范達因:http://zh.wikipedia.org/zh-tw/范·達因

        <<葛蕾西˙艾倫殺人事件>>乍看之下各位一定認為是這位名叫葛蕾西˙艾倫的人被殺了吧?不不不,被殺的不是這位擁有甜美名字的女性,本書的封面就有寫上被害人的名字:菲力普˙艾倫。至於為什麼這本書的書名會這樣取呢?我想就留給各位讀者親自看到最後,答案自然而然的便會顯現了。

        故事發生在紐約,人稱「鵟人班尼」的囚犯越獄了,巡官希茲為了檢察官馬克漢的安全,特別跑來通知,卻意外遇見了正與馬克漢用餐的凡斯與范達因(范達因把自己化身為凡斯的朋友,並以第一人稱來敘述整個案件)。巡官害怕鵟人班尼會來紐約找檢察官復仇,但凡斯跟檢察官皆不以為意。隔天,凡斯與范達因在散步時,偶遇了在路邊被菸蒂燒到連衣裙的少女,此人正是葛蕾西˙艾倫。當晚,他們兩人又來到了多姆丹尼爾夜總會,是鵟人班尼的舊情人演唱的地方,而好巧不巧他們又遇到了葛蕾西˙艾倫,她是來找他的弟弟───菲力普˙艾倫的。然而,晚上十一點,警察卻在夜總會老闆米契的辦公室中發現了菲力普˙艾倫的屍體。奇怪的是,在夜總會對面盯梢的警察卻不知道死者或任何人是怎麼進去辦公室的,因為盯梢的警察明明看見菲力普˙艾倫離開了辦公室,但卻沒見到任何人回去,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許多看似沒有意義的場景,他們有甚麼關連嗎?這個單純的殺人案件,真正的真相是?

        我想先來說說范達因的文風。有別於現代推理小說跟日本的推理小說,范達因的小說讓我讀起來有種隔閡感,或者說讀起來很不順,很不習慣。他的對話很有古代西方世界的味道,對話中常常會出現非常「有禮貌」的對話,禮貌到讓我感覺做作,不過我想這可能是以前的西方都是如此吧!再者,凡斯與他人的對話中常常夾雜著像是神話歷史之類等比較不熟悉的名詞與典故,雖然讀不習慣,也常常讀不太懂,不過我想這多半是種時代的隔閡。也算是一種特色吧!

        (以下的推理方面也沒有放雷,謎題之類的東西還是期待各位自己去體會囉!)

至於推理方面,謎題的真相的確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但是身為一個讀者,我有種被欺騙的感覺,感覺從一開始作者就是要讓我們上當,儘管推理小說的確讓讀者摸不透才有趣。不過這本書感覺沒有給一個線索來讓讀者發現他的詭計,還是其實是我太愚笨,而沒有發現?總之,我覺得謎團雖然設計的不錯,可惜的是卻沒有將最重要的謎團的線索透露給讀者(或者應該說太晚透露?)。讓深愛推理的讀者多少失去了一點推理的樂趣,這是相當可惜的。當然,以上這些仍是我個人的見解,或許是我太愚蠢至今仍沒看出大師的用心及設計,或者看漏了哪個線索而導致我有這樣錯誤的見解。

好吧~雖然上面看起來我對這本書多少有些厭惡,但這書還是有很多讓我喜愛的地方的。

裡面有兩段非常有趣的對話,均是出自業餘偵探凡斯與他人的對話。第一個是凡斯與檢察官馬克漢的對話,馬克漢老是喜歡吐凡斯的槽,當然凡斯也會不甘示弱卻又優雅的回擊。而書中有一段便是兩人引用古代西方神話的各種典故與人物來暗喻其他事情的精采對話,雖然這段對於沒有甚麼西方神話背景的人來說有點難懂(像是我),但是只要配合書中的註解多讀幾次,便會慢慢發現這段對話其實很可愛,別有一股風味。第二段是凡斯與一名罪犯(綽號貓頭鷹)的對話,兩人的對話很詩意,也很哲學,看似是對於生命的探討,其實是罪犯向凡斯傳達一些訊息。跟案情沒有太大的關聯,但是整段文字讀起來讓人印象深刻。

以上算是此書我最喜歡的地方了。至於裡面的名偵探呢?目前看下來,還不能在我心中人物排行榜裡排到前十名,回到我一開始所說的,可能是一種隔閡吧!我還是沒辦法習慣以前西方的對話及交流方式,也無法接受凡斯這麼有禮貌的對話吧!

第一次西方推理大師級的作品,有點適應不良,對於他的二十條推理守則,無法全部認同。不過藉由這次閱讀也讓我多認識了一位偵探跟一位作者,也多認識了一種推理小說的風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utumm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